【腾讯云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,流量包1分钱起,负载均衡7.3折起,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,速来抢购
这是一篇专栏文章,本文从土地和经济基本面,详细复盘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现状,有详细的数据支撑,才能精确的说明当下经济形势。

针对楼市的暴力拉升,短短两天就席卷全国。

——8月31日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中山等城市陆续宣布认房不认贷;

——9月1日北京、上海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;

——与此同时,存量房利率下调、五年期LPR下调;

在政策的暴力拉升之下,救市政策对楼市产生的影响是什么?

换句话说:房子的成交量和价格会上涨吗?我们会重演2015年楼市的狂欢吗?

所以——

我要明确告诉大家,这篇文章适合什么人,不适合什么人。

什么人看完能有所收获,什么人看完也“图个乐呵”

虽然很扎心,但我还是要说:

认为未来房价如葱的伙伴不适合购买。认为今时不同往日,房地产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伙伴不适合购买。

那么,这篇文章适合什么人呢?

关心房子价格的伙伴;

想踩准周期买房的伙伴;

想买房,不知道什么时候上车的伙伴;

关心经济基本面和楼市关系的伙伴;

2023年下半年想买房的伙伴;

想卖掉手里房产,置换的伙伴;

想投资,摸不清周期节奏的伙伴;

这篇文章会告诉上述朋友——

我们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,在这样的背景下救市政策的作用是什么?

多因素相互作用之下,2023年下半年楼市成交量和房价的走势是什么?

好了,进入今天的文章主题吧。

01什么是土地?

这是一个看似简单,想说明白却十分困难的问题。

从农民角度看,土地是春耕秋收的粮仓;从工人角度看,土地是设备运转的工厂,从物理角度看,土地是土壤和岩石........

然而从购房者的角度看,土地是住房70年产权的批租制度。

那么,到底什么是土地?

从经济角度出发,土地是国家生产三要素之一,另外两个要素是资本和劳动。

那么,什么是要素?

打个比喻或许不准确,但比较通俗易懂,每个家庭产生财富的来源就是这个家庭的“要素”。

我们生来脚踏这片土地,习以为常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看得理所当然,反而忽略了在更宏大的叙事角度看,三大生产要素土地赫然在列。

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:

不可移动与不可再生

土地不可移动的特征很好理解,那么不可再生是什么意思呢?

简单来说除了移山造海外,土地不可复制、不可生长,具有稀缺性。

正因为如此,土地不可移动、不可再生,而人们又生活在陆地上,所以土地的重要性在生产要素中排序第一。

这一点无论任何国家,任何城市皆是如此。

然而需要注意的是,土地自身不可移动、不可再生的特性,致使土地必须与金融资本融合,才能符合经济用途。

而土地+资本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住房,也就是房地产行业。

货币的流通性要好于房产,但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,货币非常容易贬值。

而土地不可移动、不可复制的特性,让土地和房产具有储蓄功能,从而成为银行信贷、融资的优质抵押物。

正因为如此——

房地产行业演变到今天,从土地到房企建设开发,从房企建设开发到预售,从预售到购买的全产业链,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重要的因素。

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把土地经济的底层逻辑和大家说一遍?

因为只有大家了解土地经济的底层逻辑,才会明白除了地方财政、银行息差这些大家熟知的原因外,房子二字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
即,从更宏大的叙事角度看,土地和房产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。

只有大家明白“生产要素”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,才会明白为什么一定会救楼市。

02再来看经济基本面。

大多数人习惯用三驾马车来形容我们的经济,我认为贴切但不具象。

我认为针对当下经济的表述,用结构与依赖会更具象。

  • 结构是指什么?

就是咱们经济发展的机构构成是投资占比大、消费占比低的问题。

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会看到投资的大基建每年都在增长——2022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在3万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10%。预计2023年新基建投资规模会达到3.19万亿元,同比增长6%

从过去到现在,从老基建到新基金一直都是投资来动的重点。

再来看看我们的消费占比是多少?

我这里有一份数据,是各个国家统计居民消费率的指标,大家可以看一下——

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8.8%,

阿根廷(63%)、墨西哥(56.8%)、波兰(53.6%)、西班牙(51%)、泰国(48.5%)、俄罗斯(48.1%)、土耳其(47.9%)和韩国(43%)。

正因为我们的经济存在“投资过大,消费过小”的结构问题,所以这两年才会出现“促消费”的导向和言论。

因为在其他国家房地产和消费、房地产和股市是跷跷板,只要房地产向下,消费或者股市都能抬头。

可大家会发现,纵观过去20年咱们的情况恰恰相反。

只要房地产不好,股市和消费就都不好,只要房地产好,股市和消费也都好,股市和消费与房地产行情基本保持同频共振的状态。

2022年至2023年这轮房地产行情也是如此。

咱们国家一直都是储蓄大国,老百姓都有存钱的习惯,但2022年至今出现的情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储蓄,而是预防性储蓄。

在口罩之后,咱们国内的消费陆续恢复,但没有恢复到口罩之前,最显著的指标就是航空和铁路运载数据。

下图可以看到,代表城镇收入的绿线一直是缓慢上涨,但消费支出没有跟上收入增长的步伐。

从数据看,我们的消费不仅没有按照预想的“内需消费”方向走,反而还进入了预防储蓄的境地。

换句话说,大家不仅不消费,还预防风险似的把钱都存起来了

从数据维度看——

住户存款增加17.84万亿元,这与2021年全年的水平相比,多增7.94万亿元。(人民银行数据)

截至2023年,我们的居民储蓄已经高达120万亿。

120万亿是什么概念?

2022年中国GDP总额才121万亿。

我个人认为,咱们国人不大可能像其他国家一样,让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达到3:7。

为什么不可能?

更深刻的内因就不说了,大家看看上月核废水新闻一出来大家抢盐的劲头,再回想一下口罩阶段抢菜、抢药的凶猛......

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,深圳正在发布台风苏拉的预警信息,全市中小学停课。

然后,下午3点多山姆超市的绿叶菜、鸡蛋、牛奶就被抢购一空了。

是运输不能补给吗?

不是!

是镌刻到骨子里的危机感和无力感,“储蓄”或者“储藏”已经成为我们在面对危机和未知事件的本能反应。

很多人说什么中国14亿人口,是世界人口占比最多的国家,如果能激活消费将产生巨大的能量,这话并不正确。

中国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%,确实是世界第一。

但14亿人口中有8亿人口是农民,14人口中有6亿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。

真正有消费力的人口就是城市人口,而城市人口70%的财富都在房子上。

为什么房价上涨消费就会活跃,房价下跌消费就会低迷?

——不就是从五线城市到一线城市的购房者,看着“自己居住房子”的账面浮盈敢嗦两碗螺蛳粉了嚒!

居民大宗消费除了房子、装修外,最主要的消费就是汽车。

来,看下图。

我们会发现,不仅建材家居与商品房呈正比关系,汽车销售量也与房商品房销售量呈正比关系。

只有房子价格预期上涨,城市中产才敢消费,尽管这很荒谬,但在咱们的体系中就是如此:

消费,建立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上。

房价不涨,大家不仅不消费,还都进入预防性储蓄的状态。

  • 说完我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,再说说依赖是什么?

首先是外贸。

刚刚也说了,咱们只有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,才敢“嗦两碗粉”,这就让我们对外贸出口产生高度的依赖。

过去20年外贸出口在GDP中的占比有多高呢?

过去20年里,外贸总值占GDP的比重一度达到50%,近10年逐步下降,大概占到GDP的30%

2022年中国GDP总值是120万亿,外贸总值是42万亿,占比超过35%。

在一个唯GDP宏大叙事的体系中,外贸总值占比超过30%时,其依赖度不言而喻。

但从2022年开始,外贸出口数据一路下滑。

——7月13日,海关总署公布6月外贸数据,以美元计,出口同比-12.4%,前值-7.5%;进口同比-6.8%,前值-4.5%

外贸出口为啥下跌?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9.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,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,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,10万人同时观看;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
Top